24

周四

201910

医美产业笔记 >

 快讯

  • 锦波生物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为盆腔器官脱垂治疗提供新方案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秀丽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y Journal》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题为《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通过增强成纤维细胞功能和血管生成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前景》。


    该项研究表明,锦波生物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rhColⅢ) ,rhColⅢ能够通过增强成纤维细胞功能、促进胶原合成与血管生成,有效重塑细胞外基质(ECM),为POP治疗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生物材料治疗策略。


    2025-09-12 16:32
  • 欧邦琪透明质酸钠凝胶皮肤充填剂获FDA批准

    9月11日,沃尔登卡斯集团宣布,公司旗下Obagi Medical品牌的首款透明质酸注射用凝胶Obagi® saypha® MagIQ™于2025年9月10日获得美国FDA批准。该产品由奥地利科罗马制药研发,采用专利 MACRO Core 技术,能形成稳定的三维透明质酸基质,旨在提供自然效果、均匀分布及可预测的注射体验。沃尔登卡斯计划于 2026 年在美上市,并与现有护肤业务形成协同,推动 Obagi Medical 成为集护肤与医美为一体的领先皮肤学品牌。

    2025-09-12 16:31
  • 朗姿股份拟9247万收购重庆米兰柏羽67.5%股权

    9月10日,朗姿股份(002612)公告拟以9247.5万元现金收购芜湖博恒二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持有的重庆米兰柏羽时光整形美容医院有限公司 67.50%的控股权。这一交易既是其医美全国布局的关键落子,也是 "体外培育 + 成熟收购" 模式的再度实践,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朗姿的资本运作路径备受关注。


    截至2025年3月31日,重庆米兰柏羽100%股权评估值1.37亿元,对应67.5%股权价9247.5万元。标的业绩支撑显著:2024年营收1.48亿元、净利514.77万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3800万元、净利401.89万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增长势头强劲。


    2025-09-12 16:31
  • 叮当健康加码“创新药”布局 与礼来达成合作

    近日,即时健康到家服务企业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叮当健康”)与礼来集团(以下简称“礼来”)达成合作,继北京地区之后,叮当健康在广州、深圳的药房正式上架替尔泊肽注射液(穆峰达)。

    2025-09-11 15:35
  • 绽妍生物正式挂牌新三板

    9月8日,绽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绽妍生物)正式在新三板挂牌,这标志着绽妍生物在资本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绽妍生物主营业务分为医疗器械类(医用敷料产品)和化妆品类两大板块,具体来看旗下拥有专注肌肤问题修护的“绽妍”、婴幼儿皮肤学级护理品牌“绽小妍”及生物活性复合酸品牌“德菲林”三大核心子品牌。

    其中,“绽妍”品牌在中国皮肤屏障修护医用敷料市场表现强劲,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三,仅次于敷尔佳与巨子生物。


    2025-09-11 15:35

 医美行业观察

从巨子生物冲刺IPO,看胶原蛋白和医用敷料的发展趋势

产业

观察君

阅读数: 2558

( 0 )

( 0 )

( 0 )

2022-06-13 11:47

导读:近日巨子生物拟港交所上市的消息在医美圈内外都引起广泛关注。圈外更关注它的投资和商业价值,也更关心医美行业的发展态势;圈内除此之外,更多了一些对它所在赛道的剖析。


先了解一下巨子生物,老生常谈的基本资料就是巨子生物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以基因工程、生物材料工程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首个成功研发重组胶原蛋白并实现产业化的生产基地。


2009年-2011年期间,巨子生物先后创立了可丽金、可复美品牌,以“类人®胶原蛋白”核心专利成分切入护肤品市场。2021年年末,巨子生物完成了成立22年来第一轮、也是IPO前唯一一轮融资,高瓴是最大机构投资方,持股4.99%。


可见,巨子生物是“不差钱”的。


在近几日的报道中,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巨子生物身上的几个标签:


一、利润高、增速快


据巨子生物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营收分别为9.56亿元、11.90亿元和15.5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5.75亿元、6.72亿元和8.36亿元;净利率分别为60.1%、56.5%和53.9%。毛利率持续增长,分别为83.3%、84.6%和87.2%,甚至略高于茅台。


其中在2020年和2021年因销售费用和行政开支大增而净利率有所下滑,但这也并不妨碍它成为又一“医美茅”。


二、大单品模式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巨子生物从2019年公布营收数据开始,仅可复美和可丽金两款产品贡献的销售收入从7.7亿元增长至1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5.7%。


2021年,巨子生物超五成的营收来自“可复美”,达到9亿元,同比增长114%,对比2019年翻了三倍。据了解,该品牌一款官方售价约40元/片的类人胶原蛋白敷料,在2021年售出超1210万盒。


这两款诞生最早的产品,为公司带来巨大的营收,但同时也陷入了“大单品”陷阱。现象级爆品的巨大的造富能力让品牌充满信心,但在给企业带来做大做强的勇气的同时,也给企业整体发展埋下了隐忧。


三、双轨销售渠道


随着电商渠道的成熟,一些医美品牌已经有意识开始同时布局线上和线下渠道。巨子生物也是实施对医疗机构和大众消费的双轨销售策略,截止目前,线下渠道,其产品已经销售和经销至中国1000多家公立医院、约17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以及约300个连锁药房品牌;直销方式上,巨子生物主要包括通过电商及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天猫、京东、抖音、小红书及拼多多)上直接面向消费者的(DTC)店铺进行销售,以及向京东及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的自营部门进行销售。


从产品矩阵到渠道,再到整体发展,巨子生物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将企业放到行业中,可以窥见行业的发展趋势。


巨子生物旗下主要产品可以概括为“胶原蛋白医用敷料”,并轨在两个赛道,一是胶原蛋白;二是医用敷料。分开来看这两个赛道,能发现更有意思的东西:


在医用敷料赛道,创尔生物、敷尔佳的IPO之路早于巨子生物。


网上宣称的“械字号面膜”实际上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迎“问题肌肤修护”+“医美术后修护”两大风口,医用敷料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沙利文数据显示,17-21年,中国医用敷料零售规模259亿元(CAGR 40%),其中胶原蛋白敷料占18.5%。


2021年,重组胶原蛋白各终端产品零售额占比分别为:医用敷料44%、功效型护肤43%、一般护肤5%、生物医用材料5%。


胶原蛋白和医用敷料似乎“捆绑”在了一起,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胶原蛋白本身的特性,再加上有关部门对医用敷料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也让胶原蛋白的“口碑”越来越好。


在胶原蛋白赛道,锦波生物、创尔生物都早于巨子生物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其中,巨子生物主要生产类人I型胶原蛋白;锦波生物生产重组人源化III型胶原蛋白;创尔生物则主攻传统动物源胶原蛋白。


重组胶原蛋白是我国在胶原领域自主创新的成果,在2001年申请了国家专利,2016年,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教授发明的《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现在的胶原蛋白提取包括动物和重组两种工艺。从理论上来讲,动物源和重组胶原各有优劣,譬如动物源胶原三螺旋结构占优,但也存在免疫原性高、病毒隐患、再加工性较弱等缺点;重组胶原低免疫原性、漏检病原体隐患风险更低、水溶性更佳、无细胞毒性以及可进一步加工优化等优势。但由于现有技术水平无法实现对天然胶原的完全复刻,因此在生物活性等方面与天然胶原仍存在一定差距。


重组胶原蛋白表达系统


640 (4).png


国内研究或生产重组胶原蛋白的基本情况


640 (5).png


我国在胶原蛋白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但是纵观整个医美行业,胶原蛋白的资本化程度并不高。从应用场景上来看,胶原蛋白和玻尿酸在医药、皮肤护理和食品等领域有很高的重合度。


随着玻尿酸产业化的发展,原料端的标准化越来越强,所以原料端的可创新性变得很低,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更大程度影响着产品的特性。而胶原蛋白尚处于一个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原料技术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终端产品的差异化。


也正是胶原蛋白这种优越性和特殊性,也让不少企业纷纷入局,被称为“医美三剑客”之一的华熙生物也在今年4月收购益而康,入局胶原蛋白赛道,这个以玻尿酸起家、闻名的企业在形成“原料+医疗终端产品+化妆品+食品 ”的四大驱动的战略后,又看中了胶原蛋白赛道。一来是因为胶原蛋白和玻尿酸在原料端上进化的历程相似;二来在应用场景上高度重合,华熙生物可以利用发展玻尿酸的经验复刻胶原蛋白的发展方向;三就是玻尿酸的竞争逐步进入红海阶段,除了纵向开拓产品线,横向赛道的开拓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华熙生物要破局的是技术上的难题,“隔行如隔山”也适用于医美行业中每个品类之间。


所以胶原蛋白赛道,不仅仅是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创尔生物等企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文章来源:医美产业笔记




版权声明:转载医美医美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pingshalaile)。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医美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医美医美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ym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 医美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1